『老天爺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,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,到了老年,祂才把我們還給我們自己...。』這是2013年網路流傳臺灣知名作家王鼎鈞先生的一篇散文「活到老,真好」,相當有意思。當我們年紀大了之後,不管是根據「老人福利法」叫做『老人』,還是一般稱呼的高齡者、年長者、銀髮族…,這根本都不重要;如何能快樂生活,尤其是安全、自在的生活,顯然是一件非常神聖與重要的事。近年來臺灣地區老人於道路環境中的死、傷狀況實在相當嚴重,不需要再贅述,但全體國人若沒有建立正確的基本認知,狀況實難以改善。以下四項對於高齡者交通安全的觀念,提供大家參考。
1.老人務必學習自我健康管理
自己的身體狀況只有自己最清楚,當然很多人隨著年齡增長,很可能忘記了或是忽略了自己身體機能的退化,例如視力(尤其是夜視能力)、聽力、腳力(步行移動能力衰退)或甚至注意力,這些能力不僅與生活品質有關,更直接與交通能力或安全直接相關。唯有每個人都能確實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,尤其是年紀大的民眾,才能順利、安全的在複雜的道路環境中生存。事實上,年長者太多的機能會衰退,卻有累積多年的良好的生活智慧,因此,若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運用智慧來生活與交通,生命必定更加精彩。
2.老人要有老朋友的相互扶持
老人要老伴、老朋友,相互的提醒、照顧相當重要。因此,已經注意到高齡後要特別注意交通行為與安全,更要提醒老伴及相關的老朋友,相互關懷與提醒,要特別注意相當複雜、危險的道路交通環境。
3.家人需要協助家中的高齡者
每個人都會變老,家中都會有高齡長輩。因此,每個民眾都應該學習如何與家中老人溝通與照顧,尤其是如何當前複雜的道路交通環境,以及非常勇猛的臺灣機車騎士或汽車駕駛人。我們都有責任多陪伴家中的年長者,一同學習良好交通行為,這可以讓我們的長輩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危害。
4.全民都應學習善待所有老人
臺灣人口結構正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改變,這是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。但全體國人是否已經注意或隨境調整,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。首先,我們是否會善待周遭的高齡者或甚至『運輸弱者』(例如孕婦、身障者、小孩等)?一個文明的社會,前者當然不是個問題,但我們確實做好了嗎?若是還沒做好,而這件事是對的事(right thing),那就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做好(do the thing right)。最近看到了很多市區公車司機很仔細注意到高齡或身障乘客、一般乘客協助高齡乘客、路人協助高齡者過馬路等的溫馨報導,實在讓人相當感佩。因為,現代的臺灣好人應該是個會注意周遭需要協助的人、事、物,並給予適當的協助的你、我、他。因為這樣的行為,可以作為後輩(next generation)正確的行為榜樣或典範。
留言列表